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打響了針對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攻堅戰,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一些河道由于治理不徹底、治標不治本,導致河道返黑返臭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城區楊莊河、幸福河和老沙河等河道,雖經多次治理但很快又重返黑臭,目前,全市15億平方米的水域面積中,至少20%需要治理。
當前,在打造“美麗中國、揚州樣板”的實踐中,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為百姓打造藍天碧水家園,對徹底解決河道黑臭治理,實現長效治理、標本兼治。建議如下:
水環境治理是一項工程量大、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的綜合性戰略性社會工程,必須“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注重實效,治管并舉,從而實現改善水環境、提高城市品位,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強化責任意識,提升水環境綜合保障水平。一是嚴格績效考核。按照“可定義、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要求,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河長管理制,把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列入各部門主要考核內容,加大對“河長”、河長單位、鎮(街道)主要負責人、有關部門的考核力度。堅持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與年終考核相結合。二是強化財力保障。充分的資金運作是保障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序高效展開的十分必要的條件。針對有限的財力,建議創新機制,積極運作,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考慮運用市場機制籌資、融資。三是加強執法監督。強化水環境管理、監察部門職責,完善執法機制,加強執法監督。并增強水污染的應急反應能力,并建立健全水污染監測預警系統。
(二)著眼源頭管理,加大水環境污染的防治力度。一是控制生活污水。進一步加強污水、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建設的投入力度。二是減少工業廢水。加大工業調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業,禁止引進重污染項目。通過對生產工藝改造等措施,實現節水、降耗、減污、增效,有效減少污水的產生,減輕區域水環境壓力。三是降低農用水污染。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根據我市水環境的承載容量,科學謀劃農業現代園區以及養殖區的合理布局,推進以循環經濟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三)實施生態修復,根本解決水環境污染。一是加強河岸管理。拆除、砍伐影響水質的河道兩岸建筑、樹木及相關障礙物,讓水流更暢、更通。二是重建河道水生態。實施河道的生態修復,在河坡、河道內種植有利于凈化水體的植物以及投放有益的微生物,實現水體的凈化功能。三是實施調水活水。在推進河道水環境治理的基礎上,溝通河道水系,通過調水活水循環河道水流,增強河道自凈功能,提升水質。